可能小说都无法脱离“引人入胜的故事作品”这样一成不变的定位。然而不过令人遗憾的是,
文学因其日益降低的门槛,以及利益团体的诉求,
在当下的社会里显示出了规模和程度极其庞大、惊人的“返回效应”。
执着于文学探索和演变的写作者屈指可数,
整个圈子里泛着“文学标杆主义”和“无故事不成书”的默认规条,
特别是对小说的影响极为重大。现代派文学和后现代文学努力想要突破的小说观念上的束缚,
即在叙事和刻画方面不再遵循所谓的“故事和人物”永恒不变的时间线和脉络,
而更加关注文字引发的审美感知和结构搭建,
尽管结构主义在后期顶替了现代派文学挥舞起当代文学的大旗,
但是那面旗帜实际上已经从内部开始空泛化。而中国小说在世界文学版图的进化里,
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变化。确实很难和觉得情节大于一切的人说明白什么是一段文字的审美。
实际上大部分人可以承认一副不明就里的超现实主义绘画是艺术,
可以承认一首莫名其妙的电子音乐是艺术,可对一段超脱情节的文字却多有诟病。
这种观念不仅仅存在于普通的阅读者之中,
在大部分的写作者甚至是赫赫有名的所谓作家之中也是十分普及。在人类漫长的文学历史里,
小说作为外壳,已经容纳了太多的故事和情节,然而小说其实还可以容纳一些别的部分,
例如碎片化的印象和反情节化的感知,这些元素让我们得知,
人们是生活在凌乱的细节和琐碎的印象里的,小说可以借助这些真实而全面的感知而成立,
并不需要永远建立在将片面的线索维系在一起的“故事”而存活,小说如是,剧本如是,
实际上影像艺术在这方面其实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不是否认故事之于小说的贡献和价值,
有目共睹的是长期以来前赴后继的写作者和作家们为小说这一门类提供了铺天盖地的故事,